热线电话:400-930-7770
当前位置: 资讯中心 > 市场要闻

美国货币政策的实践与启示

发布时间:2020-09-24

      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第一大国,其货币政策的变革及沿袭路径对我国有深刻的借鉴意义。早在20世纪30年代,美国《联邦储备法》明确美联储货币政策目标为“最大化就业、稳定的物价和合适的长期利率”。一般通常把美联储货币政策目标称为充分就业和稳定价格“双重目标”,而主要中介目标则为联邦基金目标利率。
  1934年-1971年,美国货币政策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。这个阶段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联邦基金利率。七十年代,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,石油危机暴发,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开始从联邦基金利率向货币供应量转变。1979年,美联储改用货币供应量为目标,非借入准备金为操作指标,下决心控制通胀水平。1983年2月,货币政策操作转向以借入准备金为目标,以控制准备金水平。1987年股灾期间,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又转变为联邦基金利率,1989年末后成为长期使用目标,不再使用借入准备金。
  2000年前后,为了应对网络泡沫破灭,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,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,导致美国房地产泡沫化。2006年开始,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,联邦基金利率从1%提升到5.25%。地产违约率开始上升,系统性风险引发了2007年夏季开始至2008年末的次货危机。为应对危机,恢复美国经济,美联储实施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零附近和三次量化宽松政策。
  随着经济稳定加升,美联储于2015年12月和2016年12月分别加息一次和二次,2017年加息三次,2018年进行了四次加息,2018年累计加息100个基点,四年加息共计九次。2019年美联储经历了从加息到降息的反转。
  2020年2月中旬新冠疫情在海外爆发后,美联储及时采取大幅放宽货币政策,两次紧急降息将利率降至0%、无上限的QE政策、重启次贷危机时的货币工具以投放流动性。
  8月27日,美联储宣布修改货币政策框架,将就业指标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,此外,将通胀考核更改为“平均通胀目标2%”,更加关注经济恢复的持续性和全面性,小幅提升对通胀的容忍度。从目前情况看,美联储在短期内或将维持偏宽松的政策基调。
  总结美国历次货币调控经验,美国货币政策以稳定物价为主要最终目标,以联邦基金利率为主要操作目标,在单独控制利率难以达到目标时,同时调节货币供应量,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时期,通过大幅度增加货币供应量来稳定经济,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,但也常出现货币宽松时间过长,导致“泡沫化”现象。
【免责声明】本文转自慧博投资资讯,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或公司观点,与本信息发布平台无关。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